星期六, 1月 20, 2007

台灣製與日本製

「阿,嘿阿桑係日本製耶,甲昧腰酸」一個比較年輕的阿桑在我一直彎腰種植玉米苗時,因為腰酸到不行,尋問「阿桑喔,你們都不會腰酸喔?」後,給我的回答。他還自嘲說他自己是台灣製的,腰也會酸,只是比我好很多。當時我就在想,如果她是台灣製的,我想我應該是韓國製的,就是那種標準重看不重用的「ㄠˋ少年」。

不管怎樣,我在這邊務農時一直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北部或是都市,像他們這樣年紀(約55歲以上)的阿桑,應該是開始享天年作自己開心的事情的年紀,但卻發現很多幫忙人家種東西的阿桑都是這個年齡層,難道它們真的因為閒不下,還是真的生活困苦缺錢到必須靠打這樣的苦力工,以賺取基本的生活開消費?好奇的我在詢問下,得到的答案多是「阿,就係我們愛錢啊!」不過當然更基本的的結構性因素,依舊是農村年輕的勞動力外流造成。不然一天至少800元的活,在鄉下應該算是不錯的打工頭路。

和這些年過半百的歐巴桑一起工作,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可以仗著年輕耐操而掉以輕心,她們的速度與耐力可一點都不輸人啊。拿種小苗做例子,她們兩個人僅要花1個多小時便能把1500株小苗種好,同樣的時間我頂多種600株,工作時她們絕不分心,絕不聊天,就這樣彎著腰,一手拿苗一手拿小扁鏟子馬不停蹄的一路種下去。而我大約種了50株就得從彎腰轉換成蹲下的姿勢,要不就得站起來拉一下筋,否則腰真的酸到不行。速度當然比不上她們。心裡除了佩服外,剩下的就不甘,不過就算怎樣將悲憤化為力量,也趕不上她們的速度與進度。除了望那成排被她們種好的小苗興嘆外,別無他法。

這邊的雇主若要請這些超級勞工,除了要在下工後給依照工作時數給日領薪資外,還需要準備上午與下午的點心,若是工作從6點半開始,還必須準備早餐。歐巴桑的工作態度也不會像我以前打工的心態:老闆在就作認真點,不在就混一點,反正時間到就休息,甚至時間沒到就先開始和同事哈拉打屁。在這完全是一種彼此信任的顧庸關係,雇主沒說休息她們會繼續默默作下去,直到雇主「要求」說休息才會放下工作。休息時間也不會多ㄠ,自己覺得休息夠了,有吃到點心了便自己去返工繼續工作。上廁所或喝水也會先告知,工作若比預期提早結束,還會主動詢問哪裡還要幫忙,絕不會擅自休息。看在我眼中,我才能深刻體會,以前那個時代的人,為何能創造出台灣的經濟奇蹟,讓台灣擠進亞洲四小龍之列。

汗顏,一陣臉紅浮上臉頰,咬緊牙關忍著腰酸,和她們持續幹活,繼續努力發揮ㄠˋ少年不多的勞動力。

不管怎樣,每個時代都有其不同的習性,跨越兩個不同時代的她們,不管是日本製還是台灣製,都比我這不知啥製的人,更能適應這個社會。生活其實一點都不複雜,肯作就會簡單,這是她們給我的身教。

星期二, 1月 16, 2007

專業生產與家庭式休閒農業

到了雲林才真正見識到從事專業生產的農民厲害,一切都是在耕作面積擴大的前提下所進行的「應變」。面積一增加,工作量勢必增加,但在人工昂貴的環境下,不得不使用機械設備。因此,在這邊能由機械代勞的絕不假手人力,比如,犁田、做菜畦、採收、防治。但無法由機械代勞的部分,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下去發揮最大的效益與效率就成了我在這邊學習的主要項目。

拿灌溉做例子,我之前接觸到的灌溉方式不外就是拿水管澆水,最省工的也就是利用噴灌,前者耗時耗工,後者則需要初期的資材投資。在這邊最常見到的灌溉方是就是淹灌,就是將溝底灌約七八分滿的水,再由菜畦慢慢吸水的一種灌溉方式。淹灌先決條件一定要是在水量豐沛的地方,再來就是田區本身的平整與否。若是田區水平狀況不一致,在淹灌時就容易有灌溉過多會是不足的情況發生。曾問過當地農民為何不使用噴灌,得到的答案不是因為資材設備的昂貴而不願意使用,主要不使用的原因竟然在於管理上的麻煩而不採用。怎麼說呢?首先在使用噴灌前要先確認每個噴頭是通暢的,否則一堵塞要如何給予植栽水分呢?田區面積小還可以,但大面積的田區其噴頭數量一定多的嚇人,一個一個檢查,等查完應該已經大半天過去了。另一個管理不便的地方在於考慮未來要在該田區使用大型的耕耘機,勢必得將噴灌的管線撤離,就在這拆拆裝裝中,許多無謂的人力與時間就被消耗了,所以在南部灌溉多以淹灌進行。

另一個例子是除草,我以為有機栽培除草不外是利用人力慢慢的拔除或是用割草機,但在這邊竟然是用中耕機(俗稱鐵牛)來除溝邊的雜草,當然也得考慮不同作物而使用不同的方式。在使用人工除草的部分也不是像我之前學習的要用手將雜草連根拔起,而是用一種彎曲的小鐮刀將草頭削除,至於草根是否完全清除則不再是重點。問師姐原因,答案依舊是要考慮效率。

在專業生產上許多的種植的細節會被管理與效率的考量而被忽略,一開始這樣的「犧牲」還讓我頗感衝突,畢竟我一直以為要把菜種好,就需要從營造植物生長的最適環境去設計工作方法出發,但在這邊很多東西都不是從植物的需求或是對植物好做為工作方式上的考量,而多先從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其最大效益或是省工為主要思考,比如說補植栽避免菜畦上出現「破洞」,因為耗時耗工,而寧願放棄幾株產能。或是利用中耕機除草時,飛濺出的土讓可能會噴灑到植株的心部而造成植株長勢降低,也都在允許的範圍。

在這邊工作與學習的經驗,才真讓我體會到之前我的方式是如此的小兒科與浪費時間人力資源。家庭式休閒農業的工作方法與專業生產的耕作方式,基本上都沒有所謂的絕對對與錯或是好與壞。完全看由種植的目的與預期效果去做選擇與應變,只要有了選擇都會面對機會成本的問題,只要是自己能承擔的機會成本,我想都是好的方式。至於「應變」能力更是在當一個好農民另一個必備的條件。種菜如同養小孩,各個專家派別都有其可取之處,但並不是說只有一種方式才是唯一最正確的方式,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下與經濟或是資源條件下,父母的應變能力,才是影響孩子能否健全的發展的主要條件。不過不管怎樣的應變方式,其中初衷仍希望菜長的好,長的健康。只要不是把菜或者孩子當成牟取另一價值的工具,我想都不會因為「取捨」而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