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05, 2005

思索菜價

思索菜價

種菜如果要當成職業,瞭解菜價的相關事務便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同時目前菜價幾乎是所有的農民最關心的重要議題之一,因為它深深的影響著農民的生計。而我比較好奇的具體的問題有:菜價如何被決定?誰在決定?如何讓菜價提升?以下便是我試著去尋求答案的結果。

菜價如何被決定?又由誰來決定呢?
我農場的老闆說:「菜價由消費者來決定。」他說市場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運作著,今天你不可能自己去訂一個超過目前菜價得太多的價格去販售,因為沒人會去買。最後還是會被整個市場的價格給拉下來。但我覺得菜價僅僅是由消費者決定的答案並不能滿足我。

附近種菜自己去市場賣的歐巴桑說:「菜價是我自己的訂的,但我會去參考市場目前的價格,再用貴個一兩塊的價錢賣。」他的答案很直接,很清楚,但我更想知道那他所參考市場的價格是怎麼被決定的,於是我跑去農會找尋答案。

農會裡的一個推廣員說:「市場的價格由每天在中央批發市場進行買賣的大盤商與供應商決定,由他們依據當日菜的供應量來決定,供應多的時候菜價便低,反之就高。」像近日連續的風災,造成宜蘭地區的蔥價格飆到每台斤要300多元,就是一個供不應求造成菜價上漲的例子。所以菜價是供給和需求達成一種動態平衡的結果。但如果真的是這樣的「均衡」狀態,為何新聞上常會有農民因為菜價過低而無法維持生計的報導呢?因此我覺得菜價的提升與維持是有其必要性的,但怎麼提升呢?

菜價要如何提升?
我目前想到的有兩個方向一就是教育消費者,二就是提升蔬菜的品質。
教育消費者的部分
靈感是我從與我一同除草的朋友,他勞動後對農民辛勞的感嘆中獲得(請參考下福田工作日誌﹍繼續除草)。如果製造產品過程中的資訊如:生產成本,勞心勞力程度,風險災害…..等,能被消費者「感同身受」的話,我猜大部分的消費者會更甘願付出多一點錢去體貼製造生產的人。這絕對不是天方夜譚,我知道已有具體成功的例子,像歐洲已經有民間團體將合理對待生產者的健康與生活與善待土地環境以達永續經營的產品,用一種名為「公平交易」的標籤將之與一般農產品區隔出來,該產品或許比一般商品貴一些,但仍有體貼的消費者為了人道或環境公益,甘願負擔多一點錢來實現心裡對美好公平世界的追尋。

提升蔬菜品質
我想這是最基本的商業邏輯,想要商品能賣好價錢,前提一定是商品的品質與售價「名符其實」,消費者並不笨,雖然有可能被一時的低價格給沖昏頭,但使用後的口碑建立才是能否持續熱賣的關鍵。這就是為何菜市場賣菜的歐巴桑敢用高於一般市價的價格來販售的原因,因為他知道有消費者願意多花一些錢來夠購買新鮮且口感好的蔬菜。這也是為何在盜版仿冒猖獗的時代,品牌依舊仍有死忠的消費者甘心花大錢購買的原因之一(也許現代人更多人要的是品牌所帶來社會地位名望或其他附加價值)。因此要如何利用品質差距來破除「劣幣驅良幣」的窘境,我想這是每個生產者一定要去思索的問題。但可惜是目前台灣農民思考點仍以降低生產成本為出發,往往為求利益的極大化忽略了自己的健康與環境的照顧。但也不能怪他們,畢竟在消費者不明白農業辛勞與實際成本的情況下,薄利多銷甚至是賠本拋售似乎才是最能保障生計的出路。

上述兩點成功的要件一為要相信人性本善,有基本的同情心,二為相信消費者對品質口感的要求。雖然有點唱高調,但如果沒有這樣的相信,要生產者如何用心且負責的態度去照顧消費者的健康與需求,就如同農民不再信任土地會用甜美的果實回饋給辛勤勞動一樣,要如何要求農民好好照料大地之母呢?一切都會變成惡性循環,讓彼此變的更短視近利,只會用剝削欺瞞來滿足自己!

2 Comments:

At 11:02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很喜歡你那把"土地"當作寶的思維, 這已經是你的信仰了吧, 以致於我用一般人的思考模式跟你討論活在這片"土地"上所衍生的ㄧ些問題,總會引起你激烈高亢的反應...這很好,我很喜歡.但我仍不免替你擔心惡劣的大環境會對你造成傷害.總而言之..你走的路會碰到很多石頭.不過,我在你的文章也發現了你開始用"理解"代替"責備"來觀察社會的不合理,以前你似乎很少這樣做....對嗎?無所謂啦...加油吧!!!

 
At 10:41 下午, Blogger 阿國 said...

嗯,我想你捉到我的變化了
真好,果然還是要靠朋友才能看出另一面的自己,不過你是誰啊?
真好奇,嘻嘻

 

張貼留言

<< Home